无忧得胜-网上国际课程 (5edu.win)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手机扫一扫,访问本页面

开启左侧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
[复制链接]
admin 发表于 2020-6-19 09:12:5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# `* i* o+ J8 p( q: |  K2 S% P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
3 ?% P' {4 G1 Y2 C

4 r7 l. F8 D7 k; {) i0 u; e
( {% p5 j- K! [( v8 G
& V. `6 I: D8 P+ u1 _: ^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,
1 \* T( \4 ~* b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* p0 `! H: w! Y  n0 C# d
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。
: {4 H2 Z. a* k6 Z( W9 n' {
: ]/ F8 |! M* G" Y* j% Z5 Z) z8 w4 H% ~3 y
—— 理查德·塞勒教授“禀赋效应”理论

- h1 m3 W$ s  J, P4 P拥有时的快乐,和失去它的痛苦,哪一个更大?
' l0 p8 K5 u6 F1 S* ^2 a0 p; f7 K: \9 k: e( B, c
% d( o& a, [7 r# G! u
“怕麻烦”是一种什么心态?5 Y* @3 S5 j! `5 O% ^. H8 N

3 t( j* F5 _7 _+ r& i& T
! B8 O% y7 Y4 c4 A: B1 u为什么穷人更穷,富人更富?
' \1 A) S/ V+ o4 q  L% ~) M) \. ~4 U8 o
& j0 Y. `0 G/ J. ?0 I9 d
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,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 —— 禀赋效应, C! M& d, T/ V& G* }
& x- `" R) Y! M" v2 u) o
5 B& d2 [5 \7 Q+ f8 E! W
这个理论就是去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•塞勒教授(Richard Thaler)率先提出的。
& u% `4 Y+ c/ M: e$ i' h& O
0 w& g- i: _6 X6 o
9 c6 y- N2 o  ?0 K# d1 @) P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“禀赋效应”,先得了解“行为经济学”中,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 —— 损失厌恶
0 o+ a/ @! X! W; X# a1 D  H* q# U2 K1 [3 F

0 U5 w- @9 |9 d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
' l8 Y" B, V- ~/ Q% [
01

) o4 Z* J$ a/ i( ^5 v& ^# L

, Z5 L! Q: p2 @; \7 p0 y; Q1 `8 T1 r+ Y* f$ q/ s
损失厌恶:

4 @6 w! q0 L/ a+ \2 B8 V
宁愿得不到,也不愿失去
6 I& ]' c' @; l! [+ a
% ^' b9 c% X9 m

0 Z7 P# @+ w4 Z- ], ~% Y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,天天晚上加班,为了鼓励你,领导特意打报告,为你争取加薪。) j) d9 N5 m, e+ T
0 l( A6 s; S3 V; e1 A/ `

6 T+ V+ o# F3 U* x. @然而到了年终,辛苦了一年的你,却一无所获。
7 u  L7 l; r& n
+ E( M  u: K* V1 Z' j
+ H$ n+ a$ Q) S0 q# y0 @5 J$ I你一定非常失望。5 |' V/ b7 P1 W

  ?6 p% V3 S: T( G# w6 G4 \/ O" ]+ w) O8 [$ _+ C
事实上,你什么都没有失去啊!; K! C4 u. H  t: _$ l

1 V' v  L( d) D; w$ k
+ u8 U/ p+ V* x" z6 g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加薪大有人在,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?
8 I0 g$ i9 B3 w9 D4 }/ n4 |
0 q; t# G1 s3 O  M% Q# I+ k# Z9 `. E9 |" `9 g+ i, W
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“得而复失”后,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?% y4 i, n, `4 B0 {( e  q: e/ y5 m6 {

, p5 f$ }  s0 \( e. u' ?4 k! ^
) Z' y! b/ K9 `! E0 y5 Y* c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: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“心情满意值”是100,忽然,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,里面有 100 元钱,“心情满意值”迅速上升 50%,达到 150。
  [2 u! l6 ?' Z1 Z( r4 l0 |7 B
) [3 F9 ^2 \! \& y+ T3 j$ y& Z7 n
  ?4 ^+ |9 }% v可是你迟到了,扣工资 100 元。7 [8 N* A- k3 N# ]- i& Q

" c0 V3 f# C- l. V3 r* [9 h$ j5 D% j0 @2 A
你的“心情满意值”下降 50%,150*50%,变成 75。6 R5 G6 ]  O9 s  }% A2 _
5 S% N1 L3 x' I" B
, q* v4 M6 P5 V, L- r: I; n# a
一得一失,钱没有任何变化,但“心情满意值”却从 100 变成 75。; ?! ?7 {7 L- k
; T6 B0 R- f% q* P
. R# e7 }: W6 Q# p+ z
很有意思吧。
; G0 S3 c; R8 i- d0 _
- v* d9 C4 j) R3 g' P$ B2 K+ ~7 A
" A) v' s8 d& x: B: V, B7 n1 s有人会说,这个计算有问题,为什么“心情满意值”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,如果那样算,“得而复失”就没有任何变化了。! ?+ R5 r, ~7 G7 i6 G

5 ]0 O) {% ^# K8 B
! e/ Y0 i$ Z# {# U这就问到点子上了。
) c  n& _. I! j* w' v. n
1 _& _. `0 Q& ~, Z
0 g& G* Z3 O8 [2 @( r, }( H) R6 i好比同样是捡到 100 元,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,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。
9 ~1 D: x( |. }* V, [" a6 L- N( l
, `1 q& V' I7 |. C* K: b
所以“心情满意值”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,而是乘除一个比例。
7 I: H1 k1 {3 _- S/ ~; i- e
+ i8 M) w/ d; D) W& C
4 L8 V; U% S% ]5 Q! y就像我们拿 1万元 炒股,亏损 10%,再盈利 10%,就变成了 9900(反过来也是一样),凭空少了 100 元。6 G$ f1 ?8 W# g6 T' V4 ^9 z
: y- C' I1 `+ h8 ?
% t' S  J1 Y1 v. U; e% ]5 i
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,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。( r9 `# g- ~( `" v# j. ~
' ~9 D) I2 e+ n0 K6 g2 ^, _
2 v1 S  v5 B3 r0 Q" f, s
所以,我们不喜欢冒险,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,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。( X; ~' E  v; y/ L- ^

0 C4 p5 }) F3 |* L7 n: s; h2 r6 Q, u$ Q9 v
这就是投资决策心理的“损失厌恶”。
6 w0 [8 d  r) |6 {
+ T2 v. i) Q/ s; j. ^2 x
7 H# q+ I" u2 w. ^5 v# d! y* D人生就是这样悲惨:
5 Q" b2 a. K0 @0 `/ ~3 }7 c" r6 V* V
1 d. Q8 B& U" @
* ?% h& N- G' V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,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;
. G% |' z5 m8 b0 F- r, _$ F0 R
: x: J' H, k% `- I) R) L" i" j4 E' e4 U( C# Z% u
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,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……
" w8 v1 h: P, ?6 M
6 \7 K  g6 O* l5 P0 Q, f0 h
3 e$ x. E& q8 S9 W# {; _我们刚才说,“损失厌恶”的前提是“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”,它暗含着一个假设,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,常常是非理性的。
2 D! q/ N- c. k9 ]
" [- @9 d# X5 B7 r9 Z5 a# m+ w( ]7 Y3 f: @8 V% p, @2 }+ X+ e
理查德•塞勒的“禀赋效应”,就证明了这个假设。- g/ e4 i8 }! A) s( ]5 B, Z

5 v: {1 D0 s4 m' q6 ?, ]

; ?* O! M: a2 v$ t5 V+ ^
: o3 S" C$ H( ]6 z" @) w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3 J  u2 H2 q# m
- [. I3 B! a) W% ]) M  ]5 }" b
02

& i: E! Q1 ^( b: P& |3 [0 P$ \: \5 }
1 D! ^9 \8 l9 |: U, o" J# G

* y& @6 }( O: [" ^' `8 m
敝帚自珍的“禀赋效应”
, F% o; U. @- `. \$ f
2 {/ t/ p' P6 u9 z: @" q/ B
! c! C" g$ f, \' v% ]9 q
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,别的条件都一样,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 1000 元,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。
) K# }! M, a: l

; n$ c2 y1 `; Q- S/ T
- w# J. V& O" Y. o6 ?9 M$ k. h( }
& x9 O" h* N+ v/ @  a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,用经济学术语来说,1000 元薪水和 5 天年假的效用相等。
6 [/ @" L8 D, L% v4 f
" J- W/ D7 R& o" w- q1 S' N' b
/ J; b( f, i8 J6 q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,你欣然接受,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。过了一会儿,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。8 P1 J3 H* r$ A* z' ]8 b+ }1 E  z8 a
. k+ G( X2 d5 V8 L* J! @1 z' M4 u
8 Z" X% r4 `# I" G" _7 P
此时,你十有八九会拒绝。
9 r. b0 }1 O: M2 R
2 L: A- D: q# s! Z/ I; U- J0 B
; ~6 K: R0 g8 B虽然几分钟前,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,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,你已经拥有的 1000 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,大于你没有得到的 5天 年假。
" T5 I% `/ m8 K
- `) R, L3 X# [: [
& k* |  C- O& ^/ K/ j6 l' e理查德•塞勒教授说,这就是“禀赋效应”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,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。
* u7 f3 K2 T" G% ~; x, ~0 I; u( i9 Q. g
  U" O9 r# M+ P9 P0 c8 g6 z( K
“禀赋效应”是“损失厌恶”心理造成的,因为“失去这 1000 元薪水”的痛苦,大于“得到 1000 元”(等同于五天年假)的开心。
. N' p- d% v1 E' u+ L% E0 h* @% k) |. w
9 s: Q' A6 A5 w; q9 Z
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,这算什么理论,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:敝帚自珍。
0 Y2 L" a2 o2 B& p; i" ^
$ }( n% [/ Q7 z8 x6 C+ r
& S% K5 L( X0 I6 Q" h, W理查德•塞勒教授反问:那“敝帚自珍”有没有告诉你,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?; v* x( Z# W* T, H7 c$ @% Y3 W

. _4 H9 M2 ?( w, M  W$ d6 I
  k! b/ L+ E0 W! a6 g6 c( C学生想了想,说:“其实也不是什么‘敝帚自珍’,就是怕麻烦,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。”
/ L, e  ^! g9 V: ^( j7 a. U  C7 L* r) R
3 Z! q) @. E8 c& Q* q
理查德•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,喜欢穷追不舍:“那‘怕麻烦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是指选择的成本吗?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‘我接受了另一工作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?”
( D) Y5 E+ J; f/ j1 s! R# x/ J! u4 [$ `6 g

) W& ?% b2 y& _6 r. F" }( N事实上,当“禀赋效应”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,“怕麻烦”就只是一个借口。
( B- B( F* ]* Y8 v: ~7 d8 A, k1 A$ O4 U
# Z5 D% f8 E( x/ b& Y7 ]) C
如果你不理解“不想改变现状”是出于“禀赋效应”的非理性行为,而只是理解成“怕麻烦”,那么,当对方为了争取你,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,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。
& |' s( a8 c! g; K- Y2 o* Q" C/ w6 i& v& l1 S0 N0 R
' s9 L8 B; p/ l2 H" h4 W
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,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 30% 的工作机会时,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;  c5 ]$ ~3 m1 K  G! e" w. ~3 K+ _9 Z
- _& s& C( |9 f9 _/ s
4 X; |( q' r( A; x/ G- J' Z" {2 ?1 b! h* U
但如果只有 10% 的涨幅,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“跳槽成本”
" v$ ~  ~5 P- A% {- _- I1 @
4 a& M1 i% W5 h/ q! ~# k. W* J. i% E3 V. E4 w) I% j
可出于“禀赋效应”,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,从而夸大“跳槽成本”。
' @6 l$ D0 j1 ^  x
# b* N1 i# E0 i& ]$ l/ N
4 ]. x; Q+ ]3 G那么,“跳槽成本”实际上是多少呢?) k4 i- j2 s  p: p( P1 P3 Q" c( `

" d# [0 I- c3 j# X& R0 R4 ]2 o1 N
- r# d4 Q' `( Q# i* O
3 ]) `$ ~  C! O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/ ?5 F0 S. ~) c: ], U1 @0 m1 E
( @9 p& h. s1 o6 G$ w6 H
03

3 i9 a% u. s& F6 N; p

4 d8 o4 X6 Z/ _  K. z$ U0 U+ ]; o, x5 a" X
2倍获得的快乐
- A, F2 Y. F3 a9 J8 [! n
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
8 j: o8 b- x8 R* q. ^/ x
- w1 z0 q/ f. w

( a4 _( t% k+ d' e理查德•塞勒教授在说明“禀赋效应”时,做过一个的实验。
9 ~  t% {9 i1 A8 [. Y( o& }
8 E" s0 W1 c" a  O. c( J

* u: i$ |* Z/ S/ }0 d: g
' Q: e3 E2 a! `( P" b3 w: S' B  Q他让学生分成三组,, _8 C( P% h$ `; p! Y8 ]4 r+ C% E

# p; I; p# [9 |" x6 X' x
: @: F! l2 Y0 y6 d; f& k1 n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,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,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,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,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。
0 Q& c. Q! L/ q( @# Y
6 n& i/ Y' n* a$ ~0 V9 F3 n* m$ k, O1 V
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 2.87 美元,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 3.12 美元,非常接近。( w  a7 P; `2 m9 |$ w  v: W

7 v0 g; o2 Y5 c# f0 u6 }. U2 ?* A1 ~
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 7.12 美元,高出一倍。# o4 n, t: b( s( F! F% }6 X1 G
1 J6 s3 E5 K, F/ {. @( e( b
* s4 f: o! u9 i. [  b
再一次证明了“拥有什么,就高估什么”的“禀赋效应”。
  Q# Z! u& @. I% g+ [6 `% ?4 ^8 j% |/ R5 I$ o' p1 f
( j! x  F8 S) B4 I7 F' W7 u9 g8 F
理查德•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,都出现过大约 2∶1 的比例,于是得出“禀赋效应”的“损失厌恶系数”—— 2 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。+ S4 z+ w3 a1 z" i5 S: x# z  B
6 T7 ?; s# @* |/ e2 a; H% z. _7 M
8 s. a4 T$ H8 J
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,当你答应了高 1000 元的那份工作之后,另外一家要多给你 8 天的年假(而不是原来的 5 天),才能让你改主意。
1 C2 a9 j4 i3 |9 q* s
) B: ~7 E& V0 K! y% E/ H% B
4 d, f; v, X: T3 E" e如果一个涨薪 10% 的跳槽机会,会让你犹豫不决(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),那么说明“跳槽成本”其实只有薪水的 5%。
( f3 a$ h/ l2 _$ D1 j$ L9 I7 U) S9 ]# P/ t% A" T' z
$ U' b9 Q" ?# z4 Z6 J; f
不过,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:, ?- z# p' p3 y& V: r! h

: Z' @+ C$ h# m% @' p
/ ~5 p: N. H, s+ N3 U0 M8 i& u, G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 500 元钱,买一双标价 500 元的鞋时,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 5 张钞票没有产生“禀赋效应”呢,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“禀赋效应”呢?! M; m9 k) K6 u2 q- A, s& q+ J8 ^: b
" M$ `6 }' a, c7 O' U" ?0 s; m# K1 ]

- U7 s- h' x+ Z( R
1 ]- ?% Q# F  g# O+ T+ n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
花钱时千万别心痛,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
) W2 T/ `$ k' h: J/ L7 [: n4 i0 u$ s
" \" v9 g7 U, M/ g
04
" e( P$ i" V8 N

- w5 f; Y. R0 L; z* }( E6 o  G0 j5 T( n" b
为什么穷人更穷,富人更富?

0 A) Z: ^: f) }: c

# _# ~1 s9 {7 h- D/ ]2 Z

, S+ I' Z& s2 q" c理查德•塞勒是这么解释的:因为你知道,钱是用来花出去的,商家也清楚,商品是用来卖掉的,所以不会产生“禀赋效应”。
* W7 ?, U! ?0 S! v& u3 `, e* ^
8 o& u1 u, i* K* h. Y
1 m  @! O3 V8 o. h9 i, l1 C
# `# f  W* Z" g4 Z1 s2 _9 v. ~/ ^0 c
反过来说: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,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“花钱”这件事。) b" F" E8 R+ {

2 o% F% S4 ?1 Y6 J* D% C. d- S! e7 C0 k! z# f5 c: F
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,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“拥有感”,就产生了“禀赋效应”—— 花 100 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 100 元商品的快乐;
" b0 I* {$ E2 S# C
8 L7 f9 e5 m3 e" a" U* C
' ~# X! L' F0 }4 e/ s0 E喜欢的东西没货了,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。
# B: n' P5 U) ]6 k" d
4 X& n3 ]5 l; O$ w& m8 j" N0 p6 s; T9 C  e8 C0 Y. j, z! L
而富人相反,他们的钱是用来“钱生钱”的,不停地进进出出,不会有“禀赋效应”的心理负担。
; S+ i  T" M: A! ?7 f2 Y) Y3 `7 J! S6 q8 b
( d- s: a6 k4 d0 @! Z6 a0 `1 Z
钱这个东西,一旦停止流动,就会迅速贬值。
. E6 b  d- }5 v8 Y: _1 j
$ @% ]' l3 i' \. m$ q9 S% F1 l# ^6 f# o1 [
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,富人更富。
4 p, j4 _  O: C4 h5 x) v$ y: t
7 M: j! u% y+ Q
1 }# |/ ^, Y& p! T! H( ?4 E同样,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,商品和钱,是两样东西,卖得不好的商品,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。
2 R: u) [( ~. u- M$ h$ {0 P+ h7 ^3 o+ ~9 \' P+ Y

- b" c" Z0 [2 |4 T但在生意老手看来,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。
$ V$ w4 W( {9 k! X/ `* F
! ?$ S1 ~; r1 m& I! P% I7 z3 V& T* f7 Q7 S
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,该清仓甩卖时,毫不犹豫。
# _5 e( l. ~& C: h6 B5 u# |7 u" @) ?8 w
- I* L4 e; H2 P4 e1 j0 @% ^/ ~
用一句老话说:钱只有被用掉了,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。
2 ^& C: V" m' }! B0 c
! F1 Y2 o& l( z6 E6 k+ F
05

' ?2 Y; h2 M6 B3 I1 J$ H
$ }* X4 _( g& Q. Q

- A; F) ]! q2 K# q6 U5 e
屁股决定脑袋”的非理性判断

- ]$ l# q4 Y  l' d* {

! i! y, x" c6 U( E) I

) N7 f9 n9 b: |4 p, I; ?“扪心自问,如果你是别人,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?”6 S! I7 P0 ]7 C# }6 l$ C
) y$ F4 z, W# Z) R# d5 q

3 u( w% T1 |, N& r4 B/ G“想都不敢想啊,哪有这么好的福气……”+ j2 P  G- C/ w. t

& }& v$ E4 D0 q1 M
+ y, h3 C* G' ]9 \" ^6 @上面虽然是个段子,但“禀赋效应”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“屁股决定脑袋”的非理性判断。) r* U* V0 H$ D( ?( b

0 C7 o+ {* v8 b, z; ?  Q: r
6 ^- M3 b1 h1 N8 W' `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,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,因为“那个人会拍马屁”?# I( }* a$ w2 B7 J. T, C
: ~0 p2 d3 o1 h8 _; v

% _, k/ q4 L5 @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,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,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,领导是眼瞎了吗?
6 f0 U  U5 n) t4 E) T! Z6 F8 q+ x. h: [. r1 K' A
" p- B% O! R& y' B4 B, v
当我们处于“卖家”的角色时,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?9 L/ @6 ~$ T- s+ H1 I6 L) G

( p" b& r: S- a+ X1 S$ T/ x8 `& v: S% h. m, {' t
当我们在“买家”的角色时,我们是否过于吝啬?
9 V, U3 v& Z. I5 t3 }( F. v& L0 t" F7 e
, v3 c) z. j1 H+ |( ~2 u* ^& W4 E2 a* K1 }
知道“禀赋效应”的存在,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,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。
. z1 n/ J0 C& J* w5 _6 Z1 h$ H. V6 g3 J- _
/ [' ]" p8 C4 Y- {% X* f
你观察到的生活中的“禀赋效应”的有哪些呢,在回帖区跟我们分享吧:)
4 N/ e1 F3 E8 R8 S# D) B" l( z! O7 u5 N0 ?: R& Z4 C

微信扫一扫,分享更方便

帖子地址: 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浏览记录|使用帮助|切到手机版|无忧得胜-网上国际课程 (https://5edu.win)

GMT+8, 2025-5-5 17:00 , Processed in 0.076136 second(s), 34 queries , Redis On.

搜索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